iso file download
文库搜索
切换导航
文件分类
频道
仅15元无限下载
联系我们
问题反馈
文件分类
仅15元无限下载
联系我们
问题反馈
批量下载
ICS_11.020 C 0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/T 21709.13—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:芒针 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- Part 13:Awn needle 2013-12-31发布 2014-12-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/T21709.13—2013 前言 GB/T21709《针灸技术操作规范》分为以下22部分: 第1部分:艾灸; 第2部分:头针; 第3部分:耳针; 第4部分:三棱针; 第5部分:拔罐; 第6部分:穴位注射; 一第7部分:皮肤针; 第8部分:皮内针; 第9部分:穴位敷贴; 第10部分:穴位埋线; 第11部分:电针; 第12部分:火针; 第13部分:芒针; 一第14部分:锭针; 第15部分:眼针; 第16部分:腹针; 第17部分:鼻针; 第18部分:口唇针; 第19部分:腕踝针; 第20部分:毫针基本刺法; 第21部分:毫针基本手法; 第22部分:刮痧。 本部分为GB/T21709的第13部分。 本部分按照GB/T1.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。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。 本部分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475)归口。 本部分起草单位: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:杨兆钢、杨铭、牛红月、蔡斐、韩力。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:高淑红、于涛、张继庆、杜宇征、吴敬、曹锐、张晓彤、刘涛、王海荣、张旸、聂鹏坤 SZIC I GB/T 21709.13—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:芒针 1范围 GB/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芒针的术语和定义、操作步骤与要求、注意事项与禁忌。 本部分适用于芒针技术操作。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 GB15982一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52 GB/T21709.20—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:毫针基本刺法 GB/T21709.21—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1部分:毫针基本手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 3.1 芒针 awnneedle 针灸工具的一种,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,因针体细长,形如麦芒,故称为芒针。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.1施术前准备 4.1.1 针具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芒针。所选择的芒针针体应光滑、无锈蚀,针尖宜端正不 偏,光洁度高,尖中带圆,长度在100mm~200mm之间。(参见附录A) 4.1.2部位选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 4.1.3体位选择 选择医者便于操作、患者舒适的施术体位。 4.1.4环境要求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,避免污染。 1 GB/T21709.13—2013 4.1.5消毒 4.1.5.1针具消毒 选择高压消毒法。可选择一次性芒针。 4.1.5.2 部位消毒 可用75%医用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,消毒操作应符合GB15982一1995的规定, 4.1.5.3 医者消毒 医者双手用肥皂水清洗干净,再用75%医用乙醇擦拭,消毒操作应符合GB15982一1995的规定。 4.2施术方法 4.2.1进针法 4.2.1.1基本方法 医者刺手、押手紧密配合。刺手持针柄,押手持针体。刺手拇、食、中指第一节挟持针柄的稍下方, 用无名指抵住针体,以使针体和穴位表面保持一定角度,押手以无名指及小指自然弯曲,并以指甲贴于 穴旁,小指尖端压住穴旁之皮肤,以食、拇、中三指挟持针体,使针体首先通过拇指与食指之第二关节横 纹之间,再通过食指与中指第一关节横纹之间进入皮肤。利用刺手的指力和腕力,压捻结合,针尖垂直 迅速刺过表皮,进人皮下后,刺手边小幅度(180°~360°)高频率(100次/min)捻转边进针,可配合提 插,押手辅助把握针尖方向,达到一定深度,针体保留在皮肤外2cm以上。得气后可施以捻转、提插、捻 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泻手法,也可结合使用其他补泻手法。留针时间、疗程、疗次参见附录B。 4.2.1.2刺法 4.2.1.2.1直刺法 芒针垂直刺人穴位,直达人体深部。一般适用于院腹、臀部、腰背及肌肉丰厚处,适应症参见附 4.2.1.2.2斜刺法 进针时,针体与皮肤约呈45°的角倾斜刺入。一般适用于四肢内外侧、前后侧躯干、头颈项部、面部 的穴位,适应症参见附录C。 4.2.1.2.3平刺法 进针时,针体与皮肤呈小于15°的角刺人。一般适用于头背部皮肤浅薄的穴位,适应症参见附录C。 4.2.1.2.4弯刺法 进针到一定深度后,刺手、押手紧密配合,并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不同的解部特点,相应地改变押手所 掌握的针刺角度,利用针体的自然弹性,按压针柄,使针自然弯曲,变换针尖的方向,将针刺入相应部 (穴)位,达到要求的针刺麻胀感后立即出针。一般适用于直刺和斜刺均不能达到的特殊穴位,如天突 穴、面部透穴等,适应症参见附录C。 N GB/T 21709.13—2013 4.2.2 出针法 因为芒针进针较深,故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、食指或食指、中指固定被刺穴周围皮肤,右手轻柔 缓慢地进行捻转抽提针体,将针尖退至皮下,停留3s~5s再轻轻出针。出针后用镊子持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数秒,若有出血现象延长按压时间。 5 注意事项 SAC 5.1 进针后轻捻缓进。针刺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进针,应立即退针改变方向后再进针。 5.2 进出针时,可配合呼吸、开阖补泻。若出现局部肿胀,提示皮下出血,应先局部冷敷止血,24h后可 热敷以促进瘀血的消散;若出针后其酸胀疼痛感不减,且遗留时间较长,提示系手法过重、刺激过强所 致,可辅助按摩或热敷。 5.3选穴宜少而精。 5.4体质虚弱、消瘦及有晕针史的患者应慎用;患者精神紧张、大汗后、劳累后或饥饿时亦不适宜接受 本刺法。 5.5 注意晕针的发生。 如发生晕针,处理方法见附录D。 5.6 注意滞针和弯针的发生。如发生滞针和弯针的现象,处理方法见附录D。 5.7 严重精神病患者应慎用。 6禁忌 6.12 孕妇禁用。 6.2 自发性出血者禁用。 6.3 针刺部位有血管怒张、瘢痕、伤口、严重溃疡及肿物者禁用。 3
GB-T 21709.13-2013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:芒针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9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0 收藏
3.0分
赞助3元下载(无需注册)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9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赞助3元下载
本文档由 思安 于
2023-02-24 10:19:14
上传分享
举报
下载
原文档
(1003.3 KB)
分享
友情链接
T-CESA 1121—2020 人工智能芯片 面向端侧的深度学习芯片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.pdf
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.pdf
GB 29436.4-2015 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第4部分:焦炉煤气制甲醇.pdf
GB-T 12960-2019 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.pdf
DB32/T 4417-2022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 江苏省.pdf
GB-T 42864-2023 液化天然气的取样设施及取样性能检验.pdf
美国国防部企业 DevSecOps 参考设计中英文正式版.pdf
GB-T 23981.2-2023 色漆和清漆 遮盖力的测定 第2部分:黑白格板法.pdf
赛迪 2020中国安全运营中心调研分析报告.pdf
IEC62443-3-2 2020-06.pdf
GB-T 34590.1-2022 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第1部分:术语.pdf
GB-T 43007-2023 床垫硬度等级分布测试与评价方法.pdf
GB-T 25694-2021 土方机械 滑移转向装载机.pdf
GB-T 21286-2007 充气轮胎修补.pdf
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.pdf
法律法规 青海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4-05-29.pdf
TTAF 077.18—2022 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 第18部分:剪切板信息.pdf
GB-T 18916.49-2020 取水定额 第49部分:锦纶产品.pdf
cnnic 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 2016.pdf
GB-T 17903.3-2024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抗抵赖 第3部分:采用非对称技术的机制.pdf
1
/
3
9
评价文档
赞助3元 点击下载(1003.3 KB)
回到顶部
×
微信扫码支付
3
元 自动下载
官方客服微信:siduwenku
支付 完成后 如未跳转 点击这里 下载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
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
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