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
(12)发明 专利申请
(10)申请公布号
(43)申请公布日
(21)申请 号 202211199147.9
(22)申请日 2022.09.29
(71)申请人 中海石油国际能源服 务 (北京) 有限
公司
地址 100027 北京市东城区东 直门外小街6
号海油大厦
申请人 中海石油 (中国) 有限公司
(72)发明人 童凯军 何娟 李长勇 皮建
张宇 唐嘉伟 郭胜 蒋百召
陈翰 姜俊帅 那日苏 达丽娜
(74)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
11332
专利代理师 赵颖
(51)Int.Cl.
G06T 7/00(2017.01)G06T 3/40(2006.01)
G06T 17/00(2006.01)
G01N 23/046(2018.01)
(54)发明名称
一种孔隙型碳酸盐岩亚分辨率剩余油分类
识别方法
(57)摘要
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孔隙型碳酸盐岩亚分辨
率剩余油分类识别方法, 所述分类识别方法采用
双三次差值方法和最近邻插值方法实现了扫描
图像像素增强, 建立了不同精度孔隙网络模型,
提高了亚分辨率孔隙及剩余油表征精度, 通过对
比不同精度下增强放大图像和等比例放大图像
的CT值差异, 建立了微观剩余油分类识别和表征
方法, 实现了油、 水、 孔隙及岩石骨架的亚 分辨率
三维模型重构。
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3页
CN 115439466 A
2022.12.06
CN 115439466 A
1.一种孔隙型碳酸盐岩亚分辨率剩余油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所述分类识别方
法包括以下步骤:
(1)将碳酸盐岩岩心切割后进行预处理, 并对预处理后的所述岩心进行Micro ‑CT扫描
得到第一CT值;
(2)将步骤(1)预处理后的岩心依次进行升压处理、 采用KI水溶液进行低速驱替后静
置, 对静置后的所述岩心进行Micro ‑CT扫描得到第二CT值, 将第二CT值与第一CT值进行做
差分析;
(3)对步骤(2)静置后的岩心进行油驱水实验, 然后对岩心进行4次水驱油实验, 对油驱
水实验后以及每次水驱油实验后的所述岩心分别独立地进行Micro ‑CT扫描依次得到第三
至第七CT值;
(4)采用双三次插值法对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扫描图像进行增强放大, 将得到的第二次
扫描图像的增强放大CT值与第三次至第七次扫描图像的增强放大CT值分别独立地做差, 得
到差值;
(5)采用最近邻插值法对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扫描图像进行等比例放大, 将得到的第二
次扫描图像的等比例放大CT值与第三次至第七次扫描图像的等比例放大CT值分别独立地
做差, 得到 差值;
(6)对步骤(4)的差值和步骤(5)的差值进行分析后, 然后对剩余油进行分类识别。
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1)所述碳酸盐岩岩心切割
后的直径为7.5 ‑8.5mm、 长度为 4.5‑5.5cm;
优选地, 步骤(1)所述预处理包括: 对碳酸盐岩岩心依次进行去油处理、 烘干处理和真
空处理。
3.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2)所述升压处理包括:
将岩心的孔隙压力升 至7.5‑8.5MPa, 围压 升至11.5‑12.5MPa, 并稳定4 ‑6h。
4.根据权利要求1 ‑3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2)所述KI水溶液
的浓度为25 ‑35wt%;
优选地, 步骤(2)所述低速驱替的速度为0.01 ‑0.03mL/min;
优选地, 步骤(2)所述静置的时间为10 ‑12h。
5.根据权利要求1 ‑4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2)所述做差分析
为采用公式(1)进行分析:
ΔCT21=CT2‑CT1 (1)
其中, CT1=0, 表示此区域的孔隙为宏观孔隙; ΔCT21=0, 表示此区域为岩 石骨架; CT1≠
0且ΔCT21≠0, 表示此区域的孔隙为 亚分辨率孔隙。
6.根据权利要求1 ‑5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3)所述油驱水实
验的驱替速度为0.01 ‑0.03mL/min;
优选地, 步骤(3)所述油驱水实验中驱替油体积与岩心的孔隙体积比为(49 ‑51):1。
7.根据权利 要求1‑6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3)所述4次水驱油
实验的驱替速度分别独立地为0.01 ‑0.03mL/min、 0.04 ‑0.06mL/min、 0.09 ‑0.11mL/min和
0.49‑0.52mL/mi n;
优选地, 步骤(3)所述 4次水驱油实验中驱替水体积与岩心的孔隙体积比为(19 ‑21):1。权 利 要 求 书 1/2 页
2
CN 115439466 A
28.根据权利要求1 ‑7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4)所述增 强放大
包括: 采用双三次插值法对第二次至第七次的3 μm精度扫描图像进 行增强放大, 增强放大后
扫描图像的像素点值B(X,Y)通过源图像中与之相 邻的16个像素点采用BiCubic基函数加权
平均得到;
BiCubic基函数如公式(2)所示:
将第二次增强放大扫描图像的CT值与第三次至第七次增强放大扫描图像的CT值分别
独立地做差, 采用公式(3)进行做差分析:
ΔCT2k(j μm)=CT2(j μm)‑CTk(j μm) (3)
其中, CTk(j μm)表示第k次扫描结果增强放大至j μm精度的CT值, k分别为3、 4、 5、 6或7; j表
示放大的不同精度, j分别为0.01、 0.1和1。
9.根据权利要求1 ‑8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5)所述等比例放
大包括: 采用最近邻插值法对第二次至第七次的3 μm精度扫描图像进 行等比例放大, 等比例
放大后扫描图像的像素点值B ′(X′,Y′)与源图像中距离最近的中心像素点值相同, 源图像A
中每个像素点值A′(x′,y′)为已知;
将第二次等比例放大扫描图像的CT值与第三次至第七次扫描图像的等比例放大扫描
图像的CT值分别独立 地做差, 采用公式(4)进行做差分析:
ΔCT′2k(j μm)=CT′2(j μm)‑CT′k(j μm) (4)
其中, CT′k(j μm)表示第k次扫描结果等比例放大至j μm精度的CT值; k分别为3、 4、 5、 6或7;
j表示放大的不同精度, j分别为0.01、 0.1和1。
10.根据权利要求1 ‑9任一项所述的分类识别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步骤(6)所述分析为对
公式(3)中Δ CT2k(j μm)与公式(4)中Δ CT′2k(j μm)的结果进行分析;
其中, ΔCT2k(jμm)=ΔCT′2k(jμm)=0, 表示该位置岩石骨架或孔隙中流体状态未发生变
化, 不含剩余油;
ΔCT2k(jμm)≠0, 表示该位置含有剩余油, 通过对比不同精度下的ΔCT2k(jμm)与Δ
CT′2k(j μm)的差异, 进行剩余油的分类识别:
1)|ΔCT2k(0.01 μm)‑ΔCT′2k(0.01 μm)|≤5, 表示此区域的剩余油为 I型剩余油;
2)|ΔCT2k(0.1 μm)‑ΔCT′2k(0.1 μm)|≤5, 表示此区域的剩余油为 II型剩余油;
3)|ΔCT2k(1 μm)‑ΔCT′2k(1 μm)|≤5, 表示此区域的剩余油为 III型剩余油。权 利 要 求 书 2/2 页
3
CN 115439466 A
3
专利 一种孔隙型碳酸盐岩亚分辨率剩余油分类识别方法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13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309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3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思考人生 于 2024-02-07 20:37:33上传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