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S29.120.99
K14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
GB/T27751—2011
银
镍石墨电触头技术条件
SpecificationforAgNiCcontact
2011-12-30发布 2012-05-01实施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
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
前 言
本标准按照GB/T1.1—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。
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。
本标准由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228)归口。
本标准起草单位:福达合金股份有限公司、温州宏丰电工合金有限公司、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、中希
合金有限公司、佛山通宝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、桂林金格电工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、温州聚星银触
点有限公司。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郑元龙、柏小平、吴新合、张晓辉、陈晓、陈名勇、谢永忠、马大号、崔得锋、
詹亚萍。
ⅠGB/T27751—2011
银镍石墨电触头技术条件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粉末冶金法和固相烧结法银镍石墨片状电触头的要求、试验方法、检验规则、标志、包
装、运输和贮存。
本标准适用于粉末冶金法和固相烧结法生产的银镍石墨片状电触头(以下简称电触头)的检验和验
收。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断路器中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2828.1—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:按接收质量限(AQL)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
计划
GB/T5586 电触头材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
GB/T5587—2003 银基电触头基本形状、尺寸、符号及标注
GB/T26871 电触头材料金相试验方法
GB/T26872 电触头材料金相图谱
JB/T4107.4—1999 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银钨中银含量的测定(碘量法)
JB/T4107.5—1999 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银镍中镍含量的测定(ETDA容量法)
JB/T4107.7—1999 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银石墨中碳含量的测定(气体容量法测定碳量)
3 要求
3.1 尺寸、公差及其标注
电触头的尺寸、公差及其标注应符合GB/T5587—2003中3.1和第4章的要求。如有特殊要求,
则由供需双方商定。
3.2 表面质量
3.2.1 电触头表面应无裂纹、鼓泡、分层、缺边、掉角;边缘不应有超过0.10mm高的毛刺。
3.2.2 电触头表面不应有长度大于0.20mm的锈斑。
3.3 符号、化学成分及力学物理性能
电触头符号、化学成分及力学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要求。
1GB/T27751—2011
表1 银镍石墨片状电触头符号、化学成分及力学物理性能
产品名称 符号化学成分,质量分数% 力学物理性能
Ni C Ag密度
g/cm3
≥硬度(HB)
≥电阻率
μΩ·cm
≤
银镍(25)石墨(2)AgNi(25)C(2)26.5±1.52.0±0.5 余量 9.10 60 3.5
银镍(30)石墨(3)AgNi(30)C(3)31±12.5±0.5 余量 8.90 60 3.7
3.4 金相组织
电触头产品的金相组织在试样磨片的整个观察面上,不应有长度等于及大于125μm颗粒的聚集
物或其他夹杂物;不应有等于及大于55μm的气孔;聚集物或夹杂物的长度小于125μm而大于75μm,
气孔长度小于55μm而大于或等于30μm时,在任意4mm2的观察面共计不应超过三处。典型缺陷
的金相照片图例见GB/T26872。
4 试验方法
4.1 尺寸及其公差
电触头产品尺寸、毛刺用读数精度0.02mm游标卡尺或读数精度0.01mm的千分尺检测,或用其
他同等精度的仪器或工具检测。
4.2 表面质量
4.2.1 电触头产品表面裂纹、鼓泡、分层、缺边、掉角用目测,或借助于(5~10)倍工具放大镜观察。
4.2.2 电触头表面锈斑用10倍工具显微镜观察。
4.3 力学物理性能
密度、硬度、电阻率按GB/T5586测定。
4.4 化学成分
4.4.1 银成分分析参照JB/T4107.4—1999的规定进行。
4.4.2 镍成分分析按JB/T4107.5—1999规定进行。
4.4.3 石墨成分分析按JB/T4107.7—1999规定进行。
4.5 金相组织
金相组织按GB/T26871的规定观测。
5 检验规则
5.1 组批
同一批配料按相同工艺连续生产的产品为一批。
2GB/T27751—2011
GB-T 27751-2011 银镍石墨电触头技术条件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
6 页
50 下载
1000 浏览
0 评论
309 收藏
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6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-02-20 13:19:42上传分享